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是義大利南方,特別是西西里島獨特的民謠,亦演變成為一種民俗舞蹈,由於其曲風特殊,節奏明快、爽朗俐落、快而不急,很受人們喜歡,不只是流行於歐洲,更風靡於美洲及亞洲,舉世聞名。
塔朗泰拉舞曲的起源地為義大利南方城鎮塔朗多(Taranto),其由來相當的有趣,相傳十四世紀中葉時,當地的農夫常被一種名為塔朗圖拉(Tarantula)的蜘蛛咬傷(註1),被咬到後全身酸痛、嘔吐、昏沉,而且無藥可醫,但當地人發現只要使身體流汗,將蜘蛛的毒液排出即可無藥而癒,因此病人就需要持續不斷的運動,而連續運動的最好方法就是跳舞,塔朗泰拉舞曲及舞蹈因此而誕生,而Tarantella名字就是由Tarantula演變而來,而這種跳舞治病的行為就被稱為Tarantism。
被咬傷的人有時必須持續跳舞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才可完全排毒,因此就有一些專門演奏Taratella音樂的人時常巡迴於田野之間,可以隨時受僱幫突然被蜘蛛咬傷的人演奏音樂供跳舞排毒(註2)。後來跳舞的人為了助興,有時會手持鈴鼓,配合音樂節奏敲擊,相互完美的搭配,所以當地亦將鈴鼓稱為Tarantella。
這種跳舞治病的方法,廣為流行於義大利鄰近地區五百多年,至今在地中海沿岸或小島的一些偏遠地區,仍存在這種治病的方式。隨著塔朗泰拉舞曲的風行,許多人對這種跳舞治病的方法感到好奇,就由一位英國的旅遊作家奧利佛‧古爾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為了證實這種方法的真實性,曾故意讓其僕人被這種蜘蛛叮咬,但只發現被叮咬處週遭有一些小紅腫而已,不必跳舞,擦藥也可以痊癒。
在義大利有一些醫生亦批評這種跳舞治病的方法不切實際,就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在十四、五世紀時,宗教禮俗對人們有較多的規範,所以人們找到了這個理由假裝生病,即可盡情跳舞玩樂。其實不論這種跳舞治病的起源為何,不可諱言地,塔朗泰拉舞曲確實太好聽了,可以帶給聽者與舞者非常歡樂的時光。
塔朗泰拉舞曲的曲風真的很特別,非常適合在高雅的場合,希望熱鬧又不要太狂熱的氣氛下之宴會裡演奏,因此許多古典音樂作家喜歡在其所作的歌劇中置入塔朗泰拉舞曲,以符合十五至十九世紀時歐洲上流社會之所需。
塔朗泰拉舞曲也是電影製作人與導演之最愛使用的配樂之一,當然使用塔朗泰拉舞曲為插曲最經典的電影作品非「教父」(The Godfather)莫屬,其劇情描述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黑手黨在美國紐約的崛起故事與愛恨情仇,使用塔朗泰拉舞曲作為配樂,不但恰當,亦是當仁不讓。
另外一部有塔朗泰拉舞曲配樂的電影是2002年出品相當賣座的「失蹤時刻」(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在這部電影中也有希臘哈塞匹克(Hasapiko)民謠配樂與舞蹈(參考本站之「希臘民謠」與「希塔基民謠」),這部電影中將這二種民謠及舞蹈放在一起,真的很稀有。
另外有一部電影,也將塔朗泰拉舞曲精彩的安排在劇情當中,那就是「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在各國的舞蹈中,有三個國家的舞蹈因為移民帶入,普遍流傳於美國社會中,並幾乎成為該國的代名詞,分別為,希臘的左巴舞(Zorba,又稱希塔基 Syrtaki 或哈塞匹克 Hasapiko)、義大利的塔朗泰拉及愛爾蘭的吉格舞。其中左巴舞及塔朗泰拉舞蹈,一般人只要臨時學一下,馬上可以與團體一起共舞。
是不是急著相聽聽塔朗泰拉舞曲的音樂到底是如何迷人了呢!
PS. 在台灣土風舞社團中,曾經有一首廣受歡迎並常被使用為表演的舞蹈「義大利鈴鼓舞」,就是一首輕快的塔朗泰拉舞曲,然而這首舞蹈所使用的舞曲是一首重編的組曲,在當地的民謠中卻是找不到的。
註1:好奇怪,為何塔朗圖拉(Tarantula)與塔朗多(Taranto)的名字相近,大概因為當地這種蜘蛛數量太多了,所以乾脆用當地地名來命名。
註2:使用義大利傳統樂器曼陀鈴(Mandolin)來演奏塔朗泰拉舞曲,最能將其旋律與節奏表現出來,聽者不禁想手足舞蹈一番。
著名的塔朗泰拉舞曲:
- 拿波里鈴鼓舞 Tarantella Di Napoli
- 西西里鈴鼓舞 Cicilian Tarantella
- 教父之塔朗泰拉舞曲 Godfather Tarantella
- 登山歌 Funikuli Funikula
- 匹則卡塔朗泰拉舞曲 Tarantella Pezca
- Palomm e Palombella
- Ondiani Ondiana
- Cubba Cubba
- O’Forestiero
- Lena Lena
- Titinch Titanch
- Matarrese Grotte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