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民謠
電影:教父 The Godfather
曲目:Godfather's tarantella 教父之塔朗泰拉 (義大利民謠,塔朗泰拉舞曲)
家喻戶曉的電影「教父」描述義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在1940年代與其他黑幫在美國紐約崛起及互爭地盤的故事,電影劇情與史詩式之拍攝手法已成為黑幫電影之經典之作及日後其他黑幫電影的仿效對象。
「教父」的成功,一般人可能只注意到其電影劇情的弛張及演員精湛的演出,卻較少人注意其電影配樂的成就與用心之處,其中「教父I」在一開場的教父維多.柯里昂女兒康妮的婚禮中,導演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與電影配樂尼諾.羅塔(Nino Rota)就對觀眾下了一個馬威, 在長達21分35秒的婚禮中,尼諾.羅塔依劇情的變化使用了七首音樂,耳尖者才可體會其鑿斧與用心之處,這七首音樂分別為:
1) 家族成員與來賓在舉行婚禮的花園中跳義大利南部地區,特別是西西里島的特有舞蹈「塔朗泰拉」(Tarantella),所配的歌曲「教父之塔朗泰拉」,利用簡明的節奏將塔朗泰拉舞曲特有的旋律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破題就是塔朗泰拉舞曲,可謂立即點出這是濃厚的義大利西西里的故事。
2) 第二首為「康妮的婚禮」,是一首華爾滋舞曲,華爾茲舞曲最能表達平和又愉快的婚禮氣氛。在正在舞蹈的來賓中,穿插一大人帶著一小女孩跳華爾滋,意謂康妮長大了。
3) 第三首也是華爾滋舞曲「教父之華爾滋」,為背景音樂。
4) 第四首為吉特巴舞曲,將婚禮場景帶至另一歡樂氣氛。
5) 第五首又是一首塔朗泰拉舞曲,來賓輪流上台唱家鄉的歌,包括柯里昂夫人在內。
6) 教父的義子,當前走紅的歌星強尼方亭到來,眾人慫恿他唱歌,它唱了一首很抒情的情歌,完全吻合當時美國社會流行樂的風味。
7) 某女來賓上台唱了一段「歌劇」。歌劇的發源地為義大利。
婚禮在家族拍照後,在「康妮的婚禮」配樂聲中,由教父帶著康妮跳華爾滋而結束。導演利用20幾分鐘的時間,透過義大利的西西里民謠「塔朗泰拉舞曲」及義大利歌劇與華爾滋音樂的襯托,強烈表達了義大利人在美國鎔爐下的奮鬥故事。這一幕「康妮的婚禮」,柯里昂家族成員的出場與周邊其他人員的穿梭,在歡樂與詭譎的氣氛中伏筆式的鋪陳往後家族與黑幫間的角力與恩怨,在肅殺的劇情張力之下,讓觀眾得以稍加喘息,此段配樂功不可沒。
電影:鐵達尼號 Titanic
曲目: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吉格舞曲)
傑克與友人,嚮往移民新大陸的愛爾蘭平民,在鐵達尼號首航開船五分鐘前,以賭博贏得二張船票,意外地上了這艘從英國南安普敦港駛向紐約的巨船。
蘿絲與父母親結伴上流社會的未婚夫卡爾家族也一同搭上了鐵達尼號。
為了幫助父母親解決財務危機而勉強答應婚事的蘿絲在甲板上悶悶不樂,差點失足掉落海中,為傑克所救,平時行為受拘謹規範的蘿絲被豪放不拘的傑克所吸引,二人墜入情網,但遭蘿絲與卡爾雙方家人反對與阻礙。
某一晚上,卡爾邀請傑克參加上等艙的晚宴,設局欲讓傑克出盡洋相,使蘿絲死心,不料未達到目的。晚宴結束後,傑克邀請蘿絲是否願意參加一場不一樣的派對,蘿絲滿懷驚奇的同意。
傑克帶蘿絲來到全部是下流社會的愛爾蘭人乘客的三等艙,這裡的人不拘小節,豪邁飲酒跳舞,蘿絲大為驚訝與喜愛,愛爾蘭樂團正演奏熱鬧輕快的吉格舞曲,人們瘋狂地跳舞,傑克邀請蘿絲一起共舞,快速地跳躍,不斷的旋轉,蘿絲漸漸地融入這些平凡人的派對,充滿驚喜與感動。
這場舞會,是電影中最精彩的場景之一,樂團中有演奏愛爾蘭傳統音樂的小風笛、手風琴、小提琴、曼陀鈴與布蘭戰鼓,演奏的曲目為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是所有愛爾蘭人皆會跳的吉格舞曲,與劇情也完全的融合,其旋律的優美完全不輸本電影的主題曲 “My heart will go on“。
PS. 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一首插曲 “Tarantella in 3rd class” 有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
曲目:Tarantella in 3rd class (塔朗泰拉舞曲)
1900年元旦,來往歐洲與紐約的豪華郵輪「維吉尼亞號」上,煤炭工丹尼在郵輪上撿到一個剛出生的棄嬰,將他取名為1900,由丹尼與其他煤炭工一起撫養長大。
幾年後,丹尼因為意外身亡,1900再度成為孤兒,但船長容許他繼續在船上生活,長大後1900無師自通,成為一個彈奏鋼琴的高手,並在船上的頭等艙以彈奏鋼琴為生生,因為琴藝高操,1900雖從未離開過維吉尼亞號,但其聲名確遠近馳名。
自己號稱是發明爵士樂的當時最厲害的鋼琴手,Jerry Roll Morton, 聽說1900可以將十幾種爵士樂風融合在一起演奏,特地上船要與1900較量。在船上的頭等艙交誼廳雙方的競賽,可以說是本片最精彩的場景之一。他們對弈的二手曲目是”The Crave” 及“Enduring Movement”。
另一場精彩場景為,某一天暴風雨來襲,郵輪搖搖晃晃,有一位乘客在交誼廳走廊上,行走時屢次摔跤無法站立,暈船嘔吐,1900剛好經過,就引他來到交誼廳,暗示可以治療他的痛苦,1900請他將鋼琴的固定滑輪鬆開,讓他趴在鋼琴上,這時1900彈奏一首優美的華爾滋舞曲,鋼琴隨著搖晃的船身,在交誼廳的舞池上旋轉滑動,琴聲ˇ的旋律與鋼琴的滑動搭配的天衣無縫,優雅流暢,不論是視覺或聽覺都是極高的享受,這首曲目為“Magic Waltz”。
有一天1900接受一位乘客的邀請,來到一般乘客的三等艙,這裡滿滿的義大利人,正自在的舉行一場歡樂派對,1900決定彈奏鋼琴助興,大家早已耳聞1900名氣,就呼叫他演奏義大利的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但1900未曾演奏過,有一個人就拿著湯匙與碗幫他打節拍,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1900馬上領悟到了,就立即彈奏出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 in 3rd class” ,眾人驚喜歡呼,開始跳舞,歡樂中移民的鄉愁頓時一掃而空,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如果有涉獵民謠音樂的人,會認為這一段情景才是本片最精彩的高潮。
本片的音樂配樂是義大利最知名的作曲家顏尼歐·莫利克奈,他為幾百部電影寫過電影配樂,海上鋼琴師是他繼教會、新天堂樂園之後,最精彩的電影配樂之作。
PS. 電影「鐵達尼號」中的一首插曲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有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烈愛風雲 Great Expectations
曲目:熱情香吻 Besame Mucho(墨西哥民謠)
Great Expectation 原著作者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中文譯名為「孤星血淚」,已經被多次拍成電影與影集,電影有1946、1974、1998與2012年版本,除了1998年的版本將故事年代、地點與劇情改編較多以外,其他三個版本都依循原著拍攝。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1998年的版本,電影中文譯名為「烈愛風雲」。
丹斯摩爾夫人已年過七旬,曾經是佛羅里達州最富有的女人,因為少女時被未婚夫所拋棄,因而憤世忌俗,離群索居,只與一個10歲的姪女艾史黛拉居住在一座名為是失落樂園的巨大的莊園中,幾近與世隔絕,莊園也是蔓草叢生,無人整理。
因為丹夫人在感情上的遭遇,刻意欲將艾史黛拉培養成一個漂亮、高貴、孤僻、玩弄男人感情的女孩。
丹夫人感念艾史黛拉沒有玩伴,就在附近村莊招聘一位同年紀的男孩,每個週末來當艾史黛拉的玩伴,窮苦出身的芬恩前來應徵,芬恩平時是跟著姐夫學習當工匠,無聊的時候喜歡隨意畫畫。
應徵的這一天芬恩進入了失落樂園,穿過荒蕪的庭院及曾經富麗但已斑駁的大廳,來到單夫人的房間,氣質高貴卻神態怪異、失魂般的丹夫人突然從椅子躍起拉著芬恩的手,瘋狂跳舞,縱情高唱「Besame Mucho」,宛如回到少女時代的丹斯摩爾,她唱著:
吻我吧!再吻我一次!
再吻一次,我就聽到美妙的旋律
緊抱著我,說你永遠屬於我
當我擁抱你,心中就充滿喜悅
沒想到我能緊緊靠著你
芬恩被嚇壞了,瘋狂跳完舞後,單夫人問芬恩一些怪異的問題,芬恩提到他喜歡畫畫,單夫人就叫他畫畫給他看,這時候艾史黛拉進入房間,丹夫人介紹他們認識,並約定他每個週末要來陪艾史黛拉玩,艾史黛拉高傲冷漠的看著芬恩。
面試結束了,芬恩走出大廳,經過庭院,眼前出現一座古典的白色噴水池,他將嘴巴靠到噴水座的上方喝水,這個時候一個軟綿綿的嘴巴也靠了過來,吻住芬恩的嘴,芬恩嚇一跳避開嘴巴,原來是艾史黛拉,她正得意的在一旁笑著看著芬恩吃驚的樣子。
之後在失落樂園的每個週末,芬恩過來陪伴艾史黛拉,丹夫人教芬恩與艾史黛拉跳舞,特別是Besame Mucho這首曲子, 他們一起度過每一個愉快卻奇特的週末, 時光就在Besame Mucho的音樂中不斷的飛逝,他們跟隨著優美的旋律旋轉再旋轉,一晃眼已經過了七年的時光。
這段日子裡,芬恩漸漸喜歡上艾史黛拉,艾史黛拉表現卻是若有若無的感情, 每次在讓芬恩感覺到有愛意時,卻又故意的放手,突然有一天艾史黛拉離開莊園了,從此失去聯絡,芬恩也結束了他的陪伴工作。
失落的芬恩,就將心思放在工匠的工作與繪畫上,有一天有一個神秘客出錢資助芬恩到紐約學習畫畫,幾年後芬恩在紐約學畫有成,並準備開個人畫展,畫展前夕,芬恩來到中央公園散步,看到一個小型的噴水池式的飲水座,芬恩覺得口渴,自然的將嘴巴靠到噴水座的上方喝水,這個時候一個軟綿綿的嘴巴靠了過來,吻住芬恩的嘴,這是熟悉的感覺,芬恩抬起頭來,是艾史黛拉,她正得意又輕挑的看著芬恩,二人意外的重逢,這時的芬恩,發覺艾史黛拉比以前更加的美麗、高傲與自信。
他們二人將會在紐約發展出如何驚奇的愛情故事呢?
如果說Besame Mucho這首舉世聞名墨西哥民謠,最能描述丹夫人與艾史黛拉對愛情的渴望、失落與玩世不恭,那哪一首民謠又最能表達芬恩隊感情的單純、癡心與始終不渝呢?那就是知名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Danny Boy。(參考本站名曲故事)
電影: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
曲目:驪歌 (往日時光)Auld Lang Syne (蘇格蘭民謠)
羅莽湖邊 Loch Lomond(蘇格蘭民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芭蕾舞者瑪拉與同事在倫敦的滑鐵盧橋散步,遇到空襲,在躲避中與服役中的上尉羅伊邂逅,二人產生情愫,迅速遂入情網。
隔天,一個下著暴雨的日子,瑪拉在宿舍想念著羅伊,心神不靈,同事笑她說或許羅伊會來看她,瑪拉期盼著擦著潮濕的窗戶,驟然發現在大雨中羅伊正站在宿舍對街的地方,瑪拉興奮的抓起一把傘,立刻往外衝,快跑越過街道來到羅伊面前,含情脈脈望著羅伊,羅伊將瑪拉擁抱入懷,瑪拉手持的雨傘拋掛肩上,在雨中二人相擁而吻,這一幕經典畫面,可能是許多熱戀中的女性朋友,一生夢寐以求的情境。
幾天後,羅伊突然接到二天內將調往歐洲前線作戰,為了珍惜在一起的短暫時光,羅伊帶瑪拉來到酒吧道別,並互訂終身,約定戰後結婚。在朦朧的燈光下,羅伊帶著瑪拉來到舞池,這時樂隊奏起一首優美的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往日時光」或是我們最熟悉的譯名「驪歌」,也有譯為「友誼地久天長」(ps. 可參考本站名曲故事 ),羅伊說,這是一首「離別華爾滋」,二人翩翩起舞,依依難捨,甜蜜與離情交錯,相聚與離別拔河,導演選這首歌曲,是要以這首歌原本就是跨年倒數時,蘇格蘭人必唱的歌曲,歡喜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隱喻期盼二人他日再重逢之意。
沒想到造化弄人,不久後,瑪拉被芭蕾舞團辭退,頓時失去工作,生活拮据,不久又在報紙上看到羅伊陣亡的消息,悲痛不已,適逢羅伊母親來訪,瑪拉無心招待,二人產生誤會,羅伊母親悻悻然離去。之後,瑪拉萬念俱灰,生活困頓無助,在昔日同事勸說之下,不得已開始賣身過日。
有一天,瑪拉在滑鐵盧橋上尋客時,遇見並未陣亡的羅伊歸來,如晴天霹靂,二人高興相擁,羅伊興奮不已,瑪拉卻是悲喜交加。羅伊迫不及待想要帶瑪拉回蘇格蘭老家,並安排結婚的事,瑪拉卻內心掙扎,不知如何是好。
回蘇格蘭的途中,馬車經過美麗的蘇格蘭田園時,背景音樂響起一首優美的蘇格蘭民謠「羅莽湖邊」(Loch Lomond),羅伊喜悅的情與瑪拉糾結的心,正如這首歌的歌詞訴說一對情侶曾經一起共度的歡樂與哀愁之情境。
羅伊對瑪拉說:「為何每隔一小段時間,我就看到妳眼中出現恐懼?」
Auld Lang Syne 與 Loch Lomond 這二首蘇格蘭民謠,最能表達羅伊與瑪拉往日的歡樂時光,及他們將要面對的未來悲歌。
電影:天使之戀 Talk of angels
曲目:走過柳樹花園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愛爾蘭民謠)
1930年代,愛爾蘭內戰結束,人民生活困苦,紛紛移民國外或至外謀生,本片女主角瑪麗亞隻身前往西班牙,受僱於當地大地主,擔任三名女兒的英文家庭教師,卻與地主已婚的兒子范斯柯墬入情網,經歷一段暗潮洶湧的戀情。
西班牙的鬥牛音樂與當時流行於當地的探戈舞曲為全片主要的配樂。有一天,瑪麗亞與范斯柯巧遇於廣場舞會,一起跳了一首西班牙最有名的鬥牛音樂民謠,曲名為「鬥牛英雄」(Paso Doble)。PS. Paso為西班牙鬥牛音樂的通稱。
瑪麗亞在西班牙遇見了幾位同為來自愛爾蘭的女家庭英文教師,平日偶而相聚互相傾訴以解鄉愁,亦常常提到生活上的困境,某次聚會,其中一位女同鄉提到將結束教師生涯,準備回去愛爾蘭,卻缺乏盤纏,頓時悲從心來,唱了一首以愛爾蘭諾貝爾文學得主葉慈(William Yearts)所寫的詩,所作的歌曲,曲名為「走過柳樹花園」(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悲淒情境,令聽者動容,可謂全片高潮之一。
葉慈在其詩集中註解,此詩部分緣於聽巴利索達村一位老婦人所唱的一首古老民謠,再加入其他詩句,重新詮釋這首歌。
天使之戀依女主角瑪麗亞實際經歷所寫原著改編拍攝,藝術與歷史背景兼具,是很好的電影。此書因敘述當時保守時代發生的不倫戀情,曾為愛爾蘭禁書達20於年。
電影: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
曲目:紐約姑娘 New York girls (波卡舞曲)
在電影「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中有畫龍點睛之插曲「紐約姑娘」,是一首流行於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美國水手唱的歌曲,歌名有二種,為「紐約姑娘」及「妳不會跳波卡舞嗎?」,歌詞亦不同,英文版與中文譯詞分別列於下方。
「紐約姑娘」歌詞很長但很俏皮,大意是敘述一位水手在紐約停泊時,去拜訪一位可愛的姑娘,一同至酒吧喝酒,買禮物送她,發生一夜情的過程,歌詞中充分表現出水手豪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生動有趣。
「妳不會跳波卡舞嗎?」的歌詞把水手的生活態度寫得更直接。至於電影「紐約黑幫」裡的歌詞就含蓄多了,它採用了上述二首歌詞的部分內容。
這首「紐約姑娘」的歌詞中為何問:你們紐約姑娘不會跳波卡舞嗎?其實是水手們對紐約人的一種諷刺,波卡舞是流行於西歐與北歐國家的舞蹈,但不包含英倫三島的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在內,他們跳的舞蹈是「吉格舞」及「連索舞」,美國較早的移民是來自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較晚才有西歐與北歐的移民進入,因此歌詞內容敘述這些西歐與北歐裔的水手才會譏諷先期移民的紐約姑娘不會跳波卡舞,就是這個原因。這首歌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對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水手心聲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狀況做了充分得詮釋。
電影情節中也有提到吉格舞,紐約黑幫主腦屠夫比爾,在酒吧中欺負後期因為當地饑荒來到紐約的愛爾蘭移民,男主角法隆,輕昧的跳了一下吉格舞,並說:「Jig is jig」一語雙關的嘲笑人。
New York Girls
As I walked out on South Street,
a fair maid I did meet
Who asked me please to see her home
she lived on Bleecker Street
Chorus
And away, you Johnny,
my dear honey
Oh you New York girls,
you love us for our money
I said, "My dear young lady,
I'm a stranger here in town
I left my ship just yesterday,
from Liverpool I was bound."
I took her out to Tiffany's,
I spared her no expense
I bought her two gold earrings,
they cost me fifteen cents.
She said, "Come with me, dearie,
I'll stand you to a treat
I'll buy you rum and brandy,
dear, and tab-nabs for to eat."
And when we reached the barroom, boys,
the drinks was handed round
That liquor was so awful strong,
my head went round and round.
When the drinking it was over,
we straight to bed did go
And little did I ever think
she'd prove my overthrow
When I came to next morning,
I had an aching head
And there was I, Jack-all-alone,
stark naked on the bed
I looked all around the room,
but nothing could I see
But a lady's shift and apron
which now belonged to me
Everything was silent,
the hour was eight o'clock
I put my shift and apron on
and headed for the dock
My shipmates seein' me come aboard,
these words to me did say
"well well, old chap, you've lost your cap
since last you went away."
"Is this the new spring fashion
the ladies wear ashore?
Where is the shop that sells it?
Have they got any more?"
The Old Man cried, "why Jack, my boy,
I'm sure I could have found
A better suit than that, by far,
to buy for eighty pounds."
So come all you bully sailormen,
take warning when ashore
Or else you'll meet some charming girl
who's nothing but a whore
Your hard-earned cash will disappear,
your rig and boots as well
For Yankee girls are tougher than
the other side of Hell.
中文譯詞:(部分)
紐約姑娘
我要去南方街,去見一個俏姑娘
她要我送她回布利克街的家
重複:
錨起囉!兄弟(強尼),親愛的姑娘
妳愛我是因為我的金錢吧?
我說我的俏姑娘呀,在這裡我是一個陌生人
我從利物浦出發,昨天才到達這裡
我帶他到提芬妮飾品店,把身上所有的錢花光
我花了15分的錢買了一對純金的耳環送她
她說親愛的跟我來,我會好好對待你
我請妳喝萊姆酒與白蘭地及可口的點心
當我們到達酒吧時,兄弟們,到處都是酒
這些酒實在很烈,我喝得暈頭轉向
另外一首歌詞:
Can't You Dance The Polka?
As I walked down the Broadway
One evening in July
I met a maid who asked me trade
And a sailor John says I
Chorus
And away, you Santee
My Dear Annie
Oh, you New York girls
can't you dance the polka?
To Tiffany's I took her
I did not mind expense
I bought her two gold earrings
And they cost me fifteen cents
Says she, 'You Limejuice sailor
Now see me home you may'
But when we reached her cottage door
She this to me did say
My flash man he's a Yankee
With his hair cut short behind
He wears a pair of long sea-boots
And he sails in the Blackball Line
He's homeward bound this evening
And with me he will stay
So get a move on, sailor-boy
Get cracking on your way
So I kissed her hard and proper
Afore her flash man came
And fare ye well, me Bowery gal
I know your little game
I wrapped me glad rags round me
And to the docks did steer
I'll never court another maid
I'll stick to rum and beer
I joined a Yankee blood-boat
And sailed away next morn
Don't ever fool around with gals
You're safer off Cape Horn
中文譯詞:(部分)
妳不會跳波卡舞嗎?
在一個七月天的傍晚,當我散步去百老匯
我遇見一位阻街的姑娘,這時一個水手約翰說
重複:
錨起囉!兄弟(山帝),親愛的安妮
你們紐約姑娘不會跳波卡舞嗎?
我帶他到提芬妮飾品店,我不在意把身上所有的錢花光
我花了15分的錢買了一對純金的耳環送她
她說,萊姆果汁號的水手啊,和我回家吧
當我們來到她的小木屋時,她對我說
我相好的男人是一個洋基佬,他蓄著小平頭
他穿著水手長靴,是黑球號上的船員
這首歌詞把水手的生活態度寫得更直接。至於電影「紐約黑幫」裡的歌詞就含蓄多了,它採用了上述二首歌詞的部分內容,如下:
我要去查森街,去見一個俏姑娘
她要我送她回布利克街的家
錨起囉!兄弟(山帝),親愛的安妮
你們紐約姑娘不會跳波卡舞嗎?
到了布利克街停在四十四號
她的母親姊妹到門口迎接
錨起囉!兄弟(山帝),親愛的安妮
你們紐約姑娘不會跳波卡舞嗎?
電影:天堂信差 (The Messenger)
曲目: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美國民謠)
威爾與凱莉是很好的朋友,好到像一家人一樣,時常約見面吃飯,只差沒有互相表白而已。
威爾為了改變平凡的生活,決定去從軍,在訓練中心的幾個月,因為鍛鍊的壓力及苦悶,常常思念凱莉,恨不得馬上向她表白,放假時見面,又不願說出口。
訓練中心結束後,威爾被派往波斯灣,在一次伊拉克的戰役中,英勇拯救同袍而受傷,長官為了獎勵他的英勇行為,正好他也剩三個月就要服役期滿,就派他回國擔任「戰士前線陣亡的通報信差」,他依指示向其長官也是他的搭檔史東上尉報到,史東告訴他擔任陣亡通報信差,必須遵守下列守則:
- 通知時的措辭,不能說「失去」、「終止」或「離開」等委婉的話,而必須直接說「被殺」或「死亡」,以避免造成誤解。
- 一定要通知到家屬,不可請朋友、鄰居、同事、僕人...代為轉達。
- 不可在半夜通知,因為半夜至破曉是很長很難熬的時間。
- 不可在家門前等候,若不在,找時間再來。
- 不可與家屬有身體上的接觸。
- 除非家屬有緊急的身體不適,不可給家屬擁抱。
- 要在24小時內完成任務,要比CNN、新聞報導及同袍的電話還快。
- 不可以問路,會讓別人知道,而造成誤會或先去通報。
- 要用敲門的,不可以按門鈴,因為鈴聲可能是一首歡樂的歌。
- 不能說早安、午安,雖然沒有禮貌,但很管用。
二人在這樣嚴謹的守則下執行任務,心情隨時要轉變,板起嚴肅的臉,有時半夜被叫醒,立即要準備執行任務,有時要忍受家屬的謾罵、捶打與攻擊,因此二人常常在執行任務後,必須到酒吧喝酒以釋放壓力,但心理上的鬱悶仍無法釋懷。
有一天,凱莉告知威爾她要結婚了,並邀請他參加婚禮,在震驚與痛苦中,史東決定陪同威爾去參加婚禮,在開車前往的路上,心情鬱悶,在一個休息站的停車場故意挑釁一群人,與他們打架,二人不但打輸,還被揍得鼻青臉腫,衣衫襤褸,回到車上繼續開車,二人不約而同唱起幼時的歌曲「山腰上的家」(Home on the range),二人相視而笑,頓時心情好轉,彷彿回到甜蜜的家鄉,心情獲得撫慰。
開了一整天的車,二人趕上凱莉的婚禮前夕的聚會,凱莉驚訝他們的到來,威爾又惹出一段亂局,但也勇敢說出埋藏內心的情愫,讓凱莉左右為難。
這是一部沒有戰爭場面的戰爭片,卻比任何戰場上實際的戰爭還震撼人心,甚至比教人信佛更有直接力。
電影結束,片尾跑字幕時,再次以吉他獨唱「山腰上的家」,歌曲結束,導演不再配樂,以無聲的方式,讓字幕慢慢跑完,直見已無任何歌曲比Home on the range,更能表達影片對戰爭的控訴與情感的糾結。
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 The Fiddler on the Roof
曲目:為人生乾杯 To Life(意第緒歌謠與俄羅斯歌謠及舞蹈的結合)
百老匯音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The fiddler on the roof)1964年開演,佳評如潮,在之後10年間,共演出超過3,000場,1971年改拍成電影,上映後叫好又叫座,得獎無數,包括獲得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攝影及最佳音效。
既然是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的音樂與歌曲無疑是非常豐富的,這裏將從這部電影的音樂中挑選其中最受歡迎的六首,來描述其精彩之處。
故事的背景為19世紀初,居住在受俄羅斯王國統治下的安拿提夫卡小村落的猶太人泰維一家人與村里猶太人的故事。這個村里的猶太人一直遵守著猶太人的傳統習俗,譬如飲食、穿著、宗教、習俗,特別是婚姻仍遵守著必須透過媒人的介紹及與同族人結婚。
1. Tradition 傳統
泰維是一個酪農,賣完牛奶之後,夕陽西下,在回家的路上,以這首歌唱出猶太人對傳統的堅持,同時電影也以這首歌將劇中人物陸續介紹出場。
2. Matchmaker, Matchmaker 媒婆,媒婆
媒婆嫣蒂來到泰維家中,挑起泰維的女兒們的興奮,唯獨大女兒並不熱衷,因其已有中意的對象,家世平凡的裁縫匠莫提爾,嫣蒂欲幫大女兒做媒給有錢的屠夫拉查,拉查的年紀與泰維相當,他太太剛去世不久,泰維的太太歌樂蒂中意這門親事,但不知如何向泰維開口。
3. If I were a rich man 如果我是一個有錢人
泰維在回家的路上,因為馬兒工作太累而跛腳,覺得生活真的太苦,就一邊想像如果自己是個有錢人一邊唱歌,倒也自得其樂。回到家後,歌樂蒂暗示他有空可以去找屠夫拉查聊聊。
4. To Life 為人生乾杯
這一幕是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導演與編劇利用這首歌與舞蹈來營造與期許種族的融合。
泰維依太太建議,在晚餐後來拜訪屠夫拉查,拉查向泰維表明欲娶他大女兒賽朵為妻,泰維在驚訝、猶豫之下,思考或許賽朵嫁給有錢的拉查之後,將來不再過窮苦日子,因此答應拉查的要求。
二人在高興之餘,走進一家小酒館,拉查向所有在場的猶太村民高興宣佈他將娶賽朵為妻,並請所有人喝酒,村民非常興奮,開始大口喝酒,向泰維與拉查祝福,為人生乾杯,並開始唱意第緒歌謠(註一),跳意第緒舞蹈,在歌曲的轉折時,突然有一個人站在高處高唱「啊......」很長的歌聲(註二),接續猶太人正在唱的歌,大家轉頭一看是一群也在酒館另一角落喝酒的俄羅斯人,俄羅斯人開始唱歌,歌曲中釋放對猶太人的善意與祝福,在場的猶太人頗為訝異,之後音樂由意第緒音樂轉為快速的俄羅斯民謠音樂,俄羅斯人盡情跳舞,包括他們最擅長的快速旋轉、擊鞋舞步、屈膝行走步、空中分腿跳躍步、踵趾步。
在俄羅斯人狂歡之時,泰維認為他們喧賓奪主,生氣的走入跳舞人群中阻止俄羅斯人,音樂尬然停止,俄羅斯人這時善意地伸出手邀泰維共舞,泰維勉為其難答應,音樂再起,又是意第緒音樂,俄羅斯人竟然與泰維一起跳意第緒舞蹈,在場猶太人非常驚訝,俄羅斯人又邀所有猶太人下來跳舞,雙方以自己的舞步互相尬舞,有各自炫耀挑釁的意味,接下音樂轉為更快速的意第緒音樂融合俄羅斯音樂的節奏,雙方在場上以各自的舞步高興的舞蹈,互不干擾,慢慢的雙方舞蹈隊形不自覺的開始融合,其中最經典的一幕式猶太人排成一排,雙手成V字型互牽,盡興著跳著意第緒的踏併步,俄羅斯人以俄羅斯的屈膝行走舞步快速地穿梭在猶太人的V字型牽手下,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角色互換之感,接下來音樂更快,猶太人與俄羅斯人全體在外圍手牽手成一個圓圈,腳步快速地跳著意第緒的藤步,外圍圓圈快速轉動,泰維、拉查與首先唱歌的俄羅斯人在圓圈內興奮地跳舞,氣氛熱鬧、歡樂,音樂結束時,大家共同喊出「to Life」。
狂歡結束,泰維走出酒館,巧遇俄羅斯警察首長,首長善意的告訴他,村內將有對猶太人不利的事情會發生。
5. Sunrise Sunset 日出日落
賽朵掙脫婚姻必須透過媒人介紹的猶太傳統,最後在父母親的同意下與自由戀愛的裁縫匠莫提爾結婚,他們的婚禮是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場景之一,婚禮中泰維與歌樂蒂及全體村民演唱Sunrise Sunset這首歌,道盡父母親對兒女婚姻的祝福與期待,歌詞優美,發人深省,歌曲旋律是以3/4拍的華爾滋節奏,非常動聽,現在已是極受歡迎的世界名曲。
6. Bottle Dance 酒瓶舞
繼日出日落歌曲之後,幾位村民在婚禮中表演困難度極高的酒瓶舞,將婚禮的歡樂帶向高潮,並帶動全體村民開始盡情地跳舞。
婚禮歡樂的氣氛,正在高潮時,俄羅斯警察首長及其手下,騎馬進入會場吆喝猶太人停止聚會,並破壞現場物品,村民驚散,泰維與家人默默收拾殘破的物品離去。
屋頂上的提琴手音樂劇與電影是根據原著「Tevye and his daughters」改編,作者為Sholem Aleichem。原著故事劇情敘述較多猶太人被俄羅斯人迫害的情節,音樂劇製作人擔心觀眾會缺乏興趣,才將劇情改為較為溫和的方式,因此才會有令人驚豔與溫馨的橋段「To Life」。
結局全體村民被迫離開安拿提夫卡,泰維一家人依依不捨的離開長久居住的美麗家園,準備移民至美國,與原著一家人因被迫害,四處分散,差距甚大。
註一:意第緒歌謠,遷徙東歐、波蘭、立陶宛及俄羅斯烏克蘭邊境一帶的猶太人發展出來的語言、歌曲與舞蹈,其舞蹈以快速、歡樂為主,有苦中作樂及激勵的作用,其舞步包括:踏併步、莎蒂希步、藤步。
註二:俄羅斯民謠的演唱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