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謠網站已於 2021/7/1 重新改版上線

各國民謠

歐洲 美洲 亞洲
希臘 美國 以色列
義大利 墨西哥  
英格蘭 古巴  
蘇格蘭 巴西  
愛爾蘭 安第斯山  
匈牙利    
羅馬尼亞    
克羅埃西亞    
俄羅斯    

 

123132 1231332123
   

 

古代文明之一的希臘,其民謠音樂與文化一樣豐富,淵遠留長,很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必且包括許多不同的類型,而且每一種類型皆發展出相關的傳統舞蹈,簡單但極具內涵,又能達到歡樂的效果。

  1. 希塔基(Syrtaki)

這是最受世人喜愛的希臘民謠,特別在美國,原因是歌曲旋律優美以及二部電影的推廣。希塔基民謠是由二種傳統音樂組成,第一種為哈塞匹克(Hasapiko)與哈塞布什米克(Hasaposerviko)。而這二部電影為「痴漢嬌娃」(Never On Sunday)與「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所以希塔基可以說是以二種舊酒混合後再以新瓶包裝的歌曲,卻別有風味,愈陳愈香。

  1. 哈塞匹克(Hasapiko)與哈塞布什米克(Hasaposerviko)

這二種音樂類型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前者節奏是慵懶的,後者的節奏是輕快的,這二種歌曲早期被當時較有錢的屠夫們在閒暇時拿來當作跳舞的配樂,因此又稱「屠夫樂」。若以節奏區分,哈塞匹克可稱「慢屠夫樂」,哈塞布什米克可稱「快屠夫樂」。跳舞時若二人以上一起跳,則排成一列,互相搭肩,若一人單獨跳,則雙手平伸,或在胸前彈指,在「痴漢嬌娃」與「希臘左巴」電影中皆可看到清彩的舞蹈與歌曲的演出。有一點很特別的是,上述歌曲若有演唱者時,不論是希塔基、哈塞匹克或是,幾乎都是男演唱者,這一點與匈牙利民謠皆由女歌手演唱相反。

  1. 希爾托(Syrtos)與卡拉瑪蒂諾士(Kalamatianos)

希爾托世希臘人最喜歡的音樂,風行全國各地及地中海與愛琴海各小島,常被使用在節慶上,並配上傳統舞蹈,跳舞時舞者成一行列,彼此間牽手,遇女生則以牽手帕代替,最右邊者為領舞者,右手必須持手帕,以做為變換舞步時揮動,或者口喊「后帕」(Hopa),我們可以在電影「我的希臘婚禮」及「戰地情人」,看到這些精采的演出。希爾托常因為區別不同地方特色,而冠上地名,如卡拉瑪蒂(Kalamatian)城市,與希爾托字尾結合形成卡拉瑪蒂諾士(Kalamatianos),因為改變過的卡拉瑪蒂諾士節奏較為輕快,因此亦自成一格。風行全世界的克里特島(Crete)之希爾托歌曲蜜色羅小姐(Misirlou),即是最有名的希爾托歌曲與舞蹈之一。

  1. 查美哥(Tsamikos)

這是古代希臘與土耳其戰爭,用來激勵士氣的歌曲,節奏較為強烈,一般人接受度較不高,但意涵較深,適合對民謠音樂進一步研究時欣賞,這類型的音樂亦搭配有傳統舞蹈,但比哈塞匹克及希爾托難多了。

  1. 瑞畢基克(Rembikiko)

這是較為古老的音樂,來源自古代東邊的拜占庭帝國,音樂型態緩慢、獨特及具有深度,宛如每一音符皆述說著歷史,娓娓道來,常使用希臘的古琴演奏,適合對希臘與土耳其音樂深入研究時欣賞。

 

知名的希臘民謠:

  1. Skaros 牧羊人與羔羊
  2. Pasakana 少女巴莎克娜
  3. Ston Barba 復活節(Tsamikos)
  4. Tsamikos 查美哥
  5. O ilios 陽光(Rembikiko)
  6. Kripse Vathia To Pono 遠離苦痛
  7. O Gamos tou Tsitsani 奇薩尼之婚禮(Rembikiko)
  8. Lavrio 拉里昂鎮(Hasapiko)
  9. Misirlou 蜜色羅小姐(Syrtos)
  10. Miroloi 教堂外跳的舞(Syrtos)
  11. Berati(一種北邊接近阿爾巴尼亞邊界的鄉村舞蹈)
  12. Mavra Mou Chelidonia 神力(Syrtos)
  13. Smantakas 戰鬥之歌
  14. Palamakia 節慶之舞(Syrtos)
  15. Chassposervilos Dance 哈塞布什米克之舞
  16. Tsamikos Dance Originating From Roumeli 盧美利之查美哥
  17. Syrtos Dance Originating From Preveza 普利瓦札之希爾托
  18. Syrtos Dance Originating From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之希爾托
  19. Zeibekiko Dance Originating From Aivali 艾瓦利之瑞畢基克
  20. Pento Zali 五步舞(Kalamatianos)
  21. Ela-Ela 我唱你和
  22. Kalamatianos 卡拉瑪蒂諾士

位於古代羅馬帝國的首善之區,義大利的民謠與其文化同樣淵遠留長,民謠音樂型態可曲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北部的威尼斯、中部的佛羅倫斯、羅馬以及東部鄰近亞得里亞海附近的地區的音樂,是屬於輕快、愉悅的曲調,聆聽的時候會有很快樂的感覺。

第二類為中南部世界知名的拿波里地區的音樂,拿波里民謠的旋律非常的優美動聽,以抒情為主,就如同托斯卡尼美麗的風景一樣,令人流連忘返,代表的歌曲有我的太陽(O Solo Mio)、歸來吧!蘇連多(Torna A Sorriento)、散塔露淇亞(Santa Lucia)以及卡布利島(Isand of Capri)。

第三類為南部地區與西西里島的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愉快的舞曲,會想跟隨音樂起舞,許多知名的古典作曲家,也喜歡將塔朗泰拉舞曲融入交響樂或歌劇中,可見其魅力,現在將塔朗泰拉舞曲已經是西西里島的代名詞。

 

義大利的傳統樂器為曼陀鈴,用來演奏義大利的民謠,清脆、連續、滾動,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琴聲,確實是絕配。

 

知名的義大利民謠:

 

  1. Carnival of Venice 威尼斯嘉年華
  2. Mattinata 早晨
  3. Florentine Serenade 佛羅倫斯小夜曲
  4. Marie Marie 瑪莉瑪莉
  5. Dance of Tuscany 托斯卡尼之舞
  6. Pearl Fisher 採珠人
  7. Traviata 飲酒歌
  8. Mambo Italiano 義大利曼波
  9. Tesoruccio
  10. La Gioconda
  11. Ciribiribin
  12. Martha Martha
  13. Fascination
  14. La Donna E Mobile
  15. Zumba Bimba

英格蘭不論在文學、科學、或工業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但在音樂上就沒有同為大不列顛中的蘇格蘭與愛爾蘭那樣多采多姿,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英格蘭人是央格魯與薩克遜人為主,蘇格蘭與愛爾蘭是凱爾特人,音樂型態有相當大差異,但因為曾同在英國國協裡,漸漸的也會相互影響,因此在抒情的民謠中,其旋律也有相似之處,但仍各自有其獨特性,譬如蘇格蘭的風笛音樂與愛爾蘭的吉格舞曲,常常會被誤以爲是英格蘭音樂。

英格蘭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是因一種名為「摩里斯舞蹈」(Morris Dance)而產生的,音樂的節奏分明,如同行列式或遊行式的節拍,有一點類似較慢版的波卡舞曲節奏,或是德國巴伐利亞一帶的行列式音樂,聽者覺得非常有精神。

摩里斯舞蹈起初是一種男性舞,舞者約10-20人,面對面距離約一公尺形成二個行列,身著一種類似回教徒的白色傳統服飾,頭戴鑲花圈的帽子(也有穿黑色的服飾,打扮如獵人模樣),雙手各持一枝約一公尺的小棍子,或是約50公分的白色旗狀的手巾,舞步很簡單,都是整齊的跑跳步、或是莎蒂希步(以就是走三步,或者跑三步,第四步跳起來另一隻腳往前抬),相互靠近的時候互相敲打對方的小棍子或是揮動手巾,舞步非常簡單,但要不斷變換位置。

相傳摩里斯舞是在15世紀時,傳自西班牙的摩爾人(Moors),在羅馬尼亞有一種傳統舞蹈Calusul與摩里斯舞非常相似,現在的英格蘭年輕人已經很少跳摩里斯舞了,覺得太單調無聊,現在跳的人都是在努力保留傳統的年長的人,也漸漸有一些年長的女性也加入舞蹈的行列。

英格蘭也有幾首非常有名的抒情民謠,如綠袖子(Greensleeves)、史卡波羅市集(Scaborough Fair)、野宴(Over the Green Mountain),都事非長優每動聽的曲子。

 

知名的英格蘭民謠:

 

  1. Greensleeves 綠袖子
  2. Blow The Wind Southerly 吹向南方的風
  3. John Peel 約翰披爾
  4. The Lincolnshire Poacher 林肯郡的外來者
  5. Blaydon Races 布萊登賽馬
  6. Scarborough Fair 史卡波羅市集
  7. The Keel Row 船
  8. Strawberry Fair 草莓小調
  9. Rantin Rory 藍丁羅雷
  10. Dark Lochnagar 深沉的納加湖
  11. Rowan Tree 山梨樹
  12. Crimond 克萊蒙

談到蘇格蘭民謠,首先就會讓人想到風笛(Bagpipe),動人且磅礡的笛聲,扣人心弦,再加上鼓(Drum ),在音樂上就變得很熱鬧、朝氣蓬勃,如果是一個樂團演奏,常常是以行列式遊行的方式來表演。

風笛的產生,應該是古代因為戰爭所需,因為蘇格蘭的領土幾乎是丘陵起伏,所有有高地(High land)與低地(Low land)的名稱,在戰爭時為了傳遞訊息,風笛高昂的笛聲,就是最佳的信號傳播器。

大部分的蘇格蘭民謠都可以用風笛演奏,最有名的曲子就是奇異的恩典(Amazing Grace)及蘇格蘭勇士(Scotland The Brave)以及其他較為抒情的民謠也可以用風笛來詮釋。

風笛的音樂常被使用於電影的配樂,其中使用很多風笛音樂的就是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片中的風笛配樂完美的將劇情的張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夏天,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都會在愛丁堡城堡前的廣場上舉行「愛丁堡軍樂節」的蘴敵軍操表減,吸引無數的國外觀光客前來觀賞。

除了風笛的音樂之外,蘇格蘭有非常多舉世聞名的歌曲,譬如奇異的恩典、驪歌、羅莽湖邊、風鈴草、寬闊的海水、安妮蘿莉...等,這些歌曲,不只是旋律優美,每一首歌都在描述非常動人的愛情故事。

蘇格蘭音樂除了風笛以及優美的民謠情歌以外,有一種類似吉格舞的高地舞蹈(High Land Dance),舞者著蘇格蘭裙雙腳輪流原地跳躍式的舞蹈,配合手勢變化,困難度頗高,非常好看,另外一種就是最有名的連索舞曲( Reel),連索音樂輕盈流暢,旋律如珍珠般滾動,聆聽時如沐春風,配合舞蹈更令人身心怡悅,蘇格蘭就是連索歌曲的故鄉。

 

有民的蘇格蘭民謠:

1. 奇異的恩典 Amazing Grace
2. 驪歌 Auld Lang Syne
3. 蘇格蘭勇士 Scotland The Brave
4. 羅莽湖邊 Loch Lomond
5. 當我行過麥堆 Coming Through The Rye
6. 風鈴草 The Bluebells of Scotland
7. 寬闊的海水 The Water Is Wide
8. 安妮羅莉 Annie Laurie
9. 永恆的蘇格蘭 Scotland Forever
10. 我的家鄉 My Ain Folk
11. 蘇格蘭之花 Flower of Scotland
12. 我心屬於葛拉斯哥 I belong to Glasgow

飄渺的愛爾蘭民謠 - 大河之舞的故鄉

 

歐洲民謠音樂的故鄉

偏隅在歐洲最西邊的海上,滿佈翠綠丘陵的美麗海島—愛爾蘭,不論從海上或空中看她,全島一片翠綠,十八世紀的航海家稱她為「翡翠之島」,就如同18世紀葡萄牙人船隊經過台灣東部驚訝台灣之美而驚呼「福爾摩沙」一般。二者相同之處,台灣人喜歡喝茶話家常,愛爾蘭人熱愛品酒說聊天,不同於台灣之處,愛爾蘭人從小喜歡跳傳統舞蹈、唱民謠歌曲,唱歌跳舞成為愛爾蘭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孕育豐富的民謠音樂。

中世紀時,因生活上的困苦,愛爾蘭人移民歐洲大陸,民謠音樂也隨著散播歐洲各地,目前許多歐洲國家的音樂仍可找到愛爾蘭音樂的蹤跡,又因愛爾蘭音樂獨特的曲調,令人容易吟唱與接近,因此愛爾蘭常被稱為歐洲民謠音樂的故鄉。

18世紀之後,愛爾蘭人開始移民至美洲新大陸,更將家鄉的民謠帶往美國各地,影響早期的美國民謠音樂甚巨。

 

吉格、連索與凱爾特歌謠

愛爾蘭民謠可分為四種類型,吉格(Jig,或稱吉格舞曲)、連索(Reel, 或稱連索舞曲)、凱爾特歌謠(Celtic Song)與古老抒情的詠唱民謠。

吉格之音樂型態節奏快速、跳躍、震撼,讓聽者欲手足舞蹈,並由此類音樂發展出愛爾蘭獨特的「吉格舞」,舉世聞名,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大河之舞」就是以吉格舞為原型發展出來的大型舞蹈表演,表演時,在二首快速震撼的吉格舞蹈之間,常常會安排空靈飄渺的凱爾特歌謠,來緩和觀眾的高亢的情緒。

與吉格舞曲旋律相似的連索舞曲,起源於鄰近的蘇格蘭,亦流傳於愛爾蘭,連索音樂輕盈流暢,旋律如珍珠般滾動,聆聽時如沐春風,配合舞蹈更令人身心怡悅。跳舞時可全體牽手圍一圓圈,隊形左右移動,亦可男內女外形成雙圓圈二人一組與舞伴共舞或與鄰伴交換舞伴的「舞會遊戲」,流傳至美國後,更演變成二人一組,共四組八人排列成方形,舞蹈時不斷變換各種隊形,這就是美國鄉村舞蹈,號稱為美國國舞的「方舞」(Square Dance)。

凱爾特歌謠與詠唱民謠的旋律極為相似,其特色為抒情、優雅、真情流露,聆聽時有如空山靈雨,悠然而自在。

 

知名愛爾蘭民謠:

 

  1. 夏日最後玫瑰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2. 丹尼男孩(秋夜吟) Danny Boy / Londonderry Air
  3. 強尼從軍去 Johnny’s Gone For A Soldier
  4. 依然在我心深處 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s
  5. 微笑的明眸When Irish Eyes Are Smiling
  6. 愛蓮都茵Ailein Duinn 
  7. 都爾曼Dulman 
  8. 我將再帶妳回到家鄉,凱薩琳 I’ll Take You Home Again Kathleen
  9. 愛爾蘭之歌 Song For Ireland
  10. 多年以後 After All These Years
  11. 搖籃曲 The Cradle Song
  12. 你的母親來自愛爾蘭嗎?Did Your Mother Come From Ireland
  13. 我是一個流浪者 I’ve Been A Wild Rover
  14. 木造的老橋 The Old Rustic Bridge

匈牙利民謠是歐洲大陸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民謠,主要原因不只是其數量豐富,並且相當多元化,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與歷史的演進,而形成民謠音樂的匯集之所。如果要列出現今為何匈牙利音樂會如此蓬勃,其影響之因素有:地處中歐之樞紐、古代奧匈帝國的歷史演進、馬札兒人(Magyars)、吉普賽人、猶太人、多瑙河、布達佩斯、外西凡尼亞、民謠音樂採集者、推廣團體與為數相當多的民謠歌手與樂團,這些因素的總集很少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能同時具備。

其實匈牙利與羅馬尼亞這二個同屬中歐的國家,可稱是難兄難弟,北邊是北斯拉夫民族建立的斯洛伐克與波蘭,南邊是南斯拉夫民族所建立的克羅埃西亞、士洛維尼亞與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瓦解時,匈牙利將喀爾巴仟山脈(Carpathian Mt.)西北邊的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割讓給羅馬尼亞,然而匈、羅二國卻未因而交惡,反而因為這塊蘊藏豐富的民謠音樂的土地而讓他們的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有「二十世紀貝多芬」之稱的匈牙利著名古典音樂與歌劇作曲家貝拉.巴爾托克(Bela Bartok)晚年反璞歸真,與其好友亦為知名作曲家的諾爾坦.高大宜(Zoltan Kodaly)於1900年初開始蒐集失傳已久的匈牙利民謠,特別是外西凡尼亞地區的民謠,後來巴爾托克又將蒐集的範圍擴及至東歐其他國家,包括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塞爾維亞以及阿爾巴尼亞,總共20000多首,其中大約3000首羅馬尼亞的民謠實際上大部分為外西凡尼亞地區的民謠,可見外西凡尼亞民謠音樂之豐富,及其在匈牙利與羅馬尼亞音樂藝術上的重要性。

歐洲第二長的河流多瑙河,從西歐德國南部的黑森林向東蜿蜒而行,來到中歐時,突然轉由北向南縱貫匈牙利,形成匈牙利大草原,一望無際,讓中古時期各路爭戰或遷徙的民族來到這裡皆要定居下來,包括馬札兒人、匈奴人、芬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及吉普賽人…等,這些種族的融合,亦將匈牙利的音樂帶入一個多元的境界,其音樂型態有馬札兒人的夏得西(Csardas)、跳躍舞(Ugros)、出征前跳的擊鞋舞(Legenyes)及軍人舞(Verbunk)、吉普賽人的音樂以及遷徙中的猶太人的意第緒(Yiddish)民謠。這些音樂皆有其獨特的代表性。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是歐洲繼維也納之後第二美麗的城市,在音樂的成就上與維也納相互輝映,維也納是古典音樂之都,而布達佩斯可稱為民謠音樂之都,布達佩斯維多瑙河貫穿而過,風景優美,為古代文人墨客聚集之所,音樂藝術淬集之地,喜愛音樂的匈牙利人,更在東歐鐵幕瓦解後,利用布達佩斯獨特的城市特質,配合熱愛音樂的有心人士及樂團將該城發展成匈牙利與東歐民謠音樂的中心,各類音樂活動、節慶與比賽從不間斷,其中最有名的活動之一就是稱為Tanchaz的舞蹈屋(Dance House)音樂節慶,這是許多知名的演唱家與樂團喜歡參與的表演殿堂。

匈牙利有許多知名的民謠樂團,最有名的非瑪塔與音樂家樂團(Marta Swbestyen & Muzsikas)莫屬,其次為替克樂團(Teka)、梅塔樂團(Meta)、克拉馬卡樂團(Kalamajka)、沙巴歐克拉斯樂團(Csaba Okros)、碩可隆樂團(Csokolom)、吾基克西克斯樂團(Vujicsics)、以及有吉普賽小提琴天王之稱的拉卡托斯(Lakatos)所領導的吉普賽樂團…等,多達數十個樂團及舞蹈團體,每個樂團皆有其獨特的演奏方式及不同地區之樂曲。

 

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

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再羅馬尼亞境內喀爾巴仟山脈(Carpathian Mt.)之西北邊,中世紀奧匈帝國瓦解前一直是匈牙利的領土,也曾經是一個王國,後來割讓給羅馬尼亞。在地理位置上它是匈牙利大草原的一部分,到現今匈牙利人仍堅信外西凡尼亞是匈牙利民謠音樂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Tanchaz:

舞蹈屋(Dance House)之意,其由來是因為古時候在匈牙利的鄉間,匈牙利人除了唱歌跳舞外,沒有其他娛樂,因此匈牙利人就在孩子命名、從軍、婚禮、復活節、聖誕節、修剪羊毛、收割及釀酒…等節慶及生活中重要活動時,組成演奏的樂團,並且租一間適合跳舞的“屋子”(House),儘情的跳舞慶祝,後來演變成現在的舞蹈屋。現今在布達佩斯有一個1990年時成立的民間組織,名為Dance-House Guild,結合大學科學及音樂院校、電視台、廣播電台等機關,每年舉辦「舞蹈屋節」(Dance House Festival)及介紹舞蹈屋的相關的藝術、音樂、文化、舞蹈、樂團及其相關活動。

 

 

知名的匈牙利民謠:

 

  1. Hungarian Dance No.5(Bramuhs)匈牙利第五號舞曲
  2. Csardas 夏得西
  3. Nincsen Csillag Az Egen 這裡沒有明星
  4. Ma Van Husvet Napja 今天是復活節
  5. Palatkar 來自帕拉特卡
  6. Harom Ejjel Harom Nap 三天三夜(蘇慕基女郎)
  7. Tele Van A Sotet Egbolt 夜空中的明亮星星
  8. Tudod Babam 心愛的你了解我
  9. Milica Je Vecerala Kovacs Pavo Dallamai 帕沃克娃克斯之音
  10. Tancdallamok Kecskemet Kornyekerol 凱克斯凱米特地區之舞

亞得里亞海浪花

   蔚藍的地中海,自義大利東岸如馬靴形狀的底部往北而行,形成了南北狹長的海峽--亞得里亞海。它為義大利東岸與克羅埃西亞西岸,雕琢出一片狹長而美麗的海岸。當義大利新娘乘坐貢都拉船,在威尼斯嘉年華的婚禮中,向亞得里亞海拋下永浴愛情的戒指時,對岸的克羅埃西亞少女,可能正在第那里阿爾卑斯(Dinaric Alps)山麓歡唱當地的歌謠,向亞得里亞海輕躍著的絢麗浪花,吟詠著對婚禮的祝福。無論是東岸托斯卡尼(Tuscani)鄉野的藍,或是西岸達爾馬提亞(Dalmatia)海岸的美(註1),皆要歸功於這海中之海--亞得里亞海的造物之美。

 

 克羅埃西亞少女的歌聲

  自中世紀至1989年,克羅埃西亞陸續被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及南斯拉夫共和國所統治,千年來飽受戰爭的摧殘。在苦難中,樂觀的克羅埃西亞人即以歌聲來撫慰他們受創的心靈。從南部第那里阿爾卑斯山脈到北部帕羅尼亞平原,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為這個美麗的國家創作了豐富的音樂與歌謠,特別是由女聲團體清唱的悅耳民謠最具特色。若說匈牙利著名的單一女聲清唱的歌聲有空山靈雨、餘音繞樑的純淨,那麼克羅埃西亞的女聲合唱就宛如百鳥齊飛,有著滌人愁思的舒暢。當女生們專注的融入歌曲時,男生們則以特有的傳統樂器--坦布拉琴(Tambura)為其伴奏,並不時加入助興的合聲。那種柔和愉悅的畫面,讓人幾乎忘了他們千百年來所受的苦難,也讓人更尊敬於他們開朗的生命力。

 

     這些歌曲大多是描述含蓄的愛情或為慶祝婚禮的歌曲。在結婚的前一天起,女伴們就陪伴著新娘唱歌、跳舞,以羅勒的綠葉鑲製花環的頭飾,洋溢著婚禮的祝福。在西北部密第穆尼(Medimurje)地區,戀愛中的男女習慣以互贈紫羅蘭及歌唱來表達彼此的愛意。在巴里克(Barica)地區有一首叫巴里克少女(Barica Girl)的歌曲,就是描述一個男孩忌妒他的愛人接受一個年輕軍人幫她挑選馬靴而生悶氣,那女孩卻嬌臻的認為她可以這樣做,因為她以自己的銀幣支付了馬靴,接著唱起了情歌。這首歌後來成為克羅埃西亞著名的民謠,並在1946年被編為民俗舞蹈,直到目前仍廣泛的流行著。

 

萬馬奔騰的坦布拉琴聲

     坦布拉琴最早源於印度魯特琴(Lute),為撥絃樂器,琴身狀如吉他,發音箱如瓠狀,琴柄修長,因音色高低而尺寸大小不一,並且男女有別,傳入克羅埃西亞後,演變成其傳統樂器。坦布拉琴有3~5根金屬弦,演奏時一律空弦演奏,左手不按弦,所以每根弦只發一個音,此為其最獨特之處。當演奏時必須數量齊多、音階不同的坦布拉琴一起演奏,因此奏出的琴音如大海澎湃,再配上歌手齊唱,歌聲琴聲宛如萬馬奔騰,少有民族音樂可以比擬。在克羅埃西亞國內就有許多專門教授坦布拉琴的音樂學校,並有極多著名的坦布拉琴樂團,除了受邀在國內外演出外,亦經常參加世界各地的音樂比賽並屢創佳績。

俄羅斯人主要為斯拉夫族,最早從烏克蘭基輔一帶移入,因此有大部分的音樂與舞蹈受到烏克蘭哥薩克舞蹈(Cossack Dance) 的影響,尤其是舞蹈的舞步。

俄羅斯除了夏季以外,整年天氣都非常寒冷,因此民謠音樂大部分是快速的節奏,也是為舞蹈而生,所以俄羅斯的傳統舞蹈皆是動作很激烈的舞步,特別是男性的舞步,譬如:

空中分腿跳躍步:雙腳伸直八字形分開向上跳躍,雙手碰觸雙腳。

蹲伸步:屈膝蹲下,雙腳輪流向斜前踢出,另外一隻腳收回至於臀部以下。

雙手觸地蹲伸步:同蹲伸步,唯腳是向前提出,雙手置於腰後觸地,協助身體向前向後進退。

掃堂腿:一腳屈膝當圓心,另一隻腳伸直畫圓掃過當圓心那隻腳的。

屈膝行走步:雙腳曲膝幾乎著地,快速向前或繞大圈行走

斜飛步:以單腳為重心,身體前傾飛起旋轉。

擊鞋舞步:右手拍右腳腿部,再拍左腳鞋子,或再做更複雜的拍腿拍腳的動作,反向亦同。

快速旋轉:女性為主,雙腳輪流跑跳加上旋轉繞大圈或是以雙腳輪流轉換重心的原地快速旋轉。

踵趾步:重心在左腳跳三下,同時右腳伸直在左腳前踵點地、再趾點地,右腳縮腳在左腳旁,右腳置重心跳,同時左腳縮腳在右腳旁,反向左右腳互換做一次。

男女的舞步皆是不斷地跳躍、屈膝與旋轉,隨著音樂由慢而快再更快,舞姿非常的剛毅優美,而其舞步的困難度為其他世界各國的傳統舞蹈無法比擬。

民謠音樂除了快節奏的旋律外,也有抒情優雅的歌曲,娓娓唱出北國的滄桑風情,較少男歡女愛的歌詞。

俄羅斯的民謠,常會將上述抒情與快速的二種曲風融合在一起,特別是男性的歌者,會以抒情慢節奏的方式演唱,一個段落之後,歌者以高音拉出一個很長的歌聲,可以達到8-16拍的長度,然後轉換成快速的節奏,接下來舞者開始瘋狂歡樂的跳舞,這種歌曲節奏由慢、延伸、轉快的轉換的方式,是俄羅斯民謠的獨特風格。

俄羅斯的傳統樂器為三角琴(Balalaika),尺寸有分大、中、小三種,琴聲優美與曼陀鈴各有千秋,當俄羅斯民謠以三角琴彈奏時,有時蕩氣迴腸,有時溫柔婉約,確實是醉人心弦。

 

知名的俄羅斯民謠

 

  1. Kalinka 繡球花
  2. Kosakenritt
  3. Casatschok 卡莎秋
  4. Sehnscht Nach Der Heimat
  5. Jablotschko 
  6. Reiterlied (Kosanken)哥薩克
  7. Im Garten
  8. Kaukasischer Tanz (The Suburbs Night of Moscow)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9. Three Harnessed Carriage 三部馬車
  10. Hawthorn Tree 山楂樹
  11. Beautiful Flowers in Spring Garden 春天花園裡美麗的花
  12. Bright Moon 明亮的月
  13. Down The Long Road 遙遠的路

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自稱為「上帝的選民」,西元前3000年,族中一位先知亞伯拉罕帶領族人從肥沃的月灣南方越過阿拉伯半島沙漠北部邊緣,經敘利亞來到現在稱為巴勒斯坦的迦南之地,經過一段時間後,族人為了過更好的日子,再一次的遷徙,有人到阿拉伯半島靠近紅海稱為漢志的地方,成為阿拉伯人的祖先,有人越過西奈半島沙漠,來到埃及,經過幾百年後,在摩西的帶領下,出埃及,回到迦南之地,卻與當地的巴勒斯坦人爭戰,勝利後,終於建立國家,在經歷大衛王與所羅門王當政時的太平盛世後,好景不常,既因內戰分裂成為二個國家,北部為以色列國,南部為猶太國,但國勢漸弱,在西元前600-700年間,分別為羅馬帝國與亞述帝國所滅,人民因此開始流亡,經地中海到南歐、西班牙,經黎巴嫩、土耳其到東歐、中歐,特別是匈牙利、烏克蘭、波蘭與俄羅斯,這一段猶太民族的遷徙長達2300年。

在艱苦的流亡生活中,猶太人期待有一天再回到祖先的土地,於是保留傳統的文化為共同的信念,這些傳統文化包括宗教、舊約聖經、猶太法典、傳統服飾、大衛之星、猶太蠟燭台、蜂蜜、猶太麵包、民謠歌曲與傳統舞蹈…等。其中民謠歌曲大部分皆與宗教有關,敘述著積極奮鬥、努力向上、祈求平安、樂天知命的內涵,旋律時而輕快奮起,時而溫柔婉約,曲調簡單不複雜,配合簡易的舞步,即有振奮人心的效果,演奏的樂器亦相當簡單,包括笛子、鼓、拍手、甚至只有清唱,卻皆能表現其獨特的風格,近代演奏的樂器有時加入如電子琴類的樂器,雖傳統韻味較淡,但風格未失。

因流亡的時間太長,文化傳統難免會與當地的文化融合,以音樂為例,西班牙的佛拉明哥音樂就是當地音樂、拜占庭音樂、吉普賽音樂及猶太音樂融合的獨特音樂,居住東歐的猶太人,將當地語言融合入猶太的希伯來語,而成為特有的意第緒語(Yiddish),進而發展形成意第緒文化及意第緒歌謠,或者稱為克列芝姆歌謠(Klezmer),意第緒歌謠仍然以傳統的猶太歌謠為主,再加上後來在當地創作的歌曲。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帶領的「世界最優秀的民族」–日爾曼民族,當然容不下自稱為「上帝的選民」的猶太民族及被認為「世界最低等的民族」–吉普賽人,因而對這二個民族進行大屠殺,猶太人在逃避屠殺的過程中,意第緒歌謠曾經為被迫害的東歐猶太人的精神支柱之一,今日在美國猶太裔美人間流傳的猶太歌曲,意第緒歌謠佔有重要的角色,其中最有名的歌曲就是「哈哇那基亞」Hava Nagila,這首歌幾已成為猶太人在美國的代名詞了,並常被使用為電影的配樂。

1948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年,聯合國通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猶太人結束2300年的遷徙,重新在這塊上帝的「應許之地」建立家園,並恢復與發揚舊有的傳統文化、歌謠、舞蹈…等,重新編曲與演唱的民謠即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建國,卻帶給另一個民族–原住在當地的阿拉伯裔的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更嘆鄉關何處,這個歷史難題有待以巴雙方運用智慧解決,倒與民謠音樂無關。

知名的猶太民謠:

1. Hava Nagila 哈哇那基亞(大家一起來歡樂)
2. Mayim Mayim 水舞(原意為”水、水”)
3. Evev Shel Shoshanim 夜玫瑰
4. Dona Dona 多娜多娜
5. Tumbalalaika 讓我們歡樂吧
6. Hava Netze Bemachol 大家來跳舞
7. Ma Avarech 教我如何讚美你
8. Yerushalaim Shel Zahav 金色的耶路撒冷
9. Bashana Haha’a 來年
10. Lekha Dodi 新年
11. Shir Amami Yehudi 我相信
12. Ma’im Le David Hamelech 給大衛王的水
13. An’im Zmirot 婚禮之舞
14. Hine Lo Yanum 捍衛祖國
15. Al Achat Kama Ve’kama 我們永遠感謝神
16. Yevareche Cha 祝福您
17. Artsa Alinu 起來吧!兄弟(奮起舞)
18. David Melech Yisreal 大衛以色列王
19. Hine Ma Tov 兄弟讓我們在一起
20. Lach Yerushalayim 耶路撒冷之牆(哭牆)
21. Dodi Li 多地利
22. Tsena Tsena 傑那傑那
23. Shalom Shalom 平安平安
24. Shabbat Shalom 安息日平安
25. Lamibar 沙漠進行曲
26. Roeh Veroah 牧羊人與少女
27. Hora Medura 營火
28. Ki Tin’am 兩情相悅
29. Dodi Dodi 多地多地
30. Hevenu Shalom Aleichem 朋友祝福你

早期的美國民謠基本上受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等歐洲移民國家的民謠影響,旋律如連索舞曲、行列式音樂、波卡舞曲的節奏,同樣也可以搭配簡易的舞蹈,除了二人一組的團體舞會遊戲,慢慢的演變出二人組,共四組八人一起共舞,舞者不斷變換隊形或交換舞伴的「方舞」(Square Dance)。

雖然歐洲的舞會遊戲中也有八人一起跳舞的方舞型態,但方舞卻在美國最受歡迎,變換的舞蹈隊形也最豐富及充滿樂趣,跳方舞時,除了以手風琴、小提琴及斑鳩琴等樂器現場演奏的樂隊以外,會有一個專業的口令員,邊唱邊引導舞者下一個四拍或八拍的舞步,也就是將舞步的口令融合在原來的歌詞裡,舞者在聽到口令員的引導後,便立即進行下一個舞步,非常歡樂及有趣,這也是美國獨有的方舞舞會遊戲,所以方舞才被稱為美國的國舞。常使用的音樂,譬如有「稻草裡的火雞」、「德州游擊兵」等。

此外有一些作曲家,也漸漸從移民的音樂中發展出自有風格的民謠,譬如「山腰上的家」(Home on the range)「仙納度」(Shenandoah)等抒情、優美及懷古風的歌曲。

1848年起,傳奇作曲家史蒂芬.佛斯特(Stephen Foster)開始發表其所作的曲子,詞曲簡單,旋律優美,容易吟唱,佛斯特一生窮苦但喜好音樂,其作品主要以周遭自然人文、思鄉、懷念親友為主題,帶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歌曲旋律有別於移民的音樂,進而將美國歌謠迎引入另一個境界並創造出獨有的特色,其大部分的歌曲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歡,其作品可以獨立以「佛斯特民謠」來稱呼。

1940年代,在美國東南部的阿帕拉契山地區,當時的作曲家曾創作出一種稱為「藍草音樂」(Bluegrass)的草根音樂,旋律仿移民音樂及爵士樂的風格,演奏樂器以弦琴為主,譬如吉他、曼陀鈴、斑鳩琴,演出時也讓這些樂手仿爵士樂樂手表演時有獨奏及即興的時刻,但因較缺乏深入人心的特質,至今已較少人聆聽。

除了民謠音樂以外,目前美國發展最為蓬勃的音樂應該屬1900年代誕生的爵士樂,經過各年代爵士樂手的努力,經歷搖擺、大樂團、咆勃、硬咆勃、自由爵士、酷派,到1960年代大放異彩,再到2000年代的現代爵士,爵士樂已成為最能代表美國的音樂風格,這是美國民謠音樂無法比擬的。

美國民謠的演奏樂器中最有特色的樂器為斑鳩琴,其琴聲空靈,如流浪者的聲音,音色似遠而近,是很獨特有受歡迎的樂器。

 

知名的美國民謠:

 

  1. 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2. 仙納度 Shenandoah
  3. 甜蜜的家庭 Home, Sweet Home
  4. 白髮吟 Silver Thread Among the Gold
  5. 憶兒時 My Dear Old Sunny Home
  6. 送別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7. 紅河谷 Red River Valley
  8. 歐拉李 Aura Lea
  9. 簡單的禮物 Simple Gifts
  10. 往事難忘 Long, Long Ago
  11. 帶我回到維吉尼老家 Carry Me Back to Old Virginny
  12. 德州黃玫瑰 The Yellow Rose of Texas
  13. 春天來了 The Spring Is Coming

墨西哥的音樂在美洲大陸獨樹一格,同曾為西班牙的殖民地,歌曲內容充滿豪放開朗,有別於東邊加勒比海地區歌曲的熱情,南美洲安地列斯山脈地區民謠的奔放,所以獨特,可能與該地區曾是瑪雅文化的發源地有關吧!演奏樂器主要以吉他為主,常伴隨著獨特的墨西哥舞蹈,男舞者及演唱者,帶寬邊尖頂的墨西哥帽,豪邁自在,女舞者著鮮豔的百摺蓬蓬裙,熱情艷麗。演唱者幾乎全是男性,歌聲優美,旋律輕快,很值得欣賞。

 

知名的墨西哥民謠:

 

  1. La Bamba 小山羊
  2. Jarabe Tapatio 墨西哥帽子舞
  3. Cielito Lindo 美麗的天空
  4. La Raspa 拉鋸舞
  5. La Cucaracha 蟑螂舞
  6. Las Mananitas
  7. Guadalajara
  8. Mendoza
  9. La Adelita
  10. La Negra

如果你心情鬱悶,只要聆聽二首古巴歌曲,保證心情馬上變好,這就是古巴音樂的魅力,試看看,就從「Guantanamera」(關達拉美娜)及「Chan Chan」開始。

不知道為何古巴人民是怎樣的樂觀、熱情,才能創造出這麼多優美的音樂型態,包括頌(Son)、曼波(Mambo)、恰恰恰(Cha Cha Cha)、倫巴(Rumba)、吉特巴(Jitterbug),不只旋律歡樂、輕快,更是療癒的音符,深受全世界人的歡迎。

Son是古巴音樂的靈魂,旋律非常簡單,由一段主旋律及副歌組成,然後不斷重複副歌,主旋律是歌手獨唱,副歌是所有樂手一起合唱,或者另外一種型態是由一段二個八拍的音樂,及一段二個八拍的所有樂手一起合唱組成,然後音樂與合唱不斷重複。這種音樂型態,感覺非常簡單,卻是源源不絕,充滿生命力。副歌樂手合唱的部分,常常在演唱會中,聽眾也會一起合唱,台上台下非常的熱鬧。

Mambo也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音樂,輕快的旋律會讓聽者手足舞蹈,樂手常常在二段音樂接續時,利用一個停頓,一起唱出一個喊聲,譬如「爾...呃」,讓聽者覺得很奇妙。

其他如恰恰恰、倫巴、吉特巴,旋律也是各擁特色,不遑多讓。

Son的副歌由所有樂手合唱不斷重複的特色,也常常被加入在曼波、恰恰恰、倫巴、吉特巴音樂中,讓歌曲多樣化與增加歡樂性。

古巴音樂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演奏的樂團至少都是6-8人以上,樂器包括吉他、七弦吉他、小號、鋼琴、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打擊樂器、非洲古巴鼓(Afro-Cuban Drum,或稱Conga、Makuta),雖然人數眾多,但樂手間卻能配合的很和諧,而且這些樂手幾乎都是中老年人,年紀越大歌藝與琴藝越厲害,吉他、小號或鋼琴也會適時即興或獨奏,與美國的爵士樂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美國爵士樂壇在1940年代,接觸到古巴音樂時,感到非常驚奇,將其命名為拉丁爵士,並引進到美國,將其發揚光大。後來拉丁爵士也廣泛包含巴西音樂型態之一的巴莎諾瓦(Bossa Nova)。

古巴的音樂基本上受二個地區的影響,一種是西班牙的音樂,另外一種是非洲音樂,並取這二個地區的音樂精華與樂器(如吉他、非洲鼓等),融入古巴人民的熱情與創意,青出於藍,開創出古巴音樂的獨特性。

1960年代,古巴飛彈危機後,因為美國的經濟制裁,古巴陷入封閉鎖國超過四十年,在與世隔絕的這段時間內,古巴人民依然樂觀,雖然生活不甚富裕,譬如汽車只能繼續努力維持使用1960年代以前的美國大汽車、但卻依然熱愛音樂不墜,讓2000年代之後,美國、歐洲的樂壇人士,有機會訪問古巴時,屢屢意外發現古巴音樂的豐富與多樣性,而驚豔不已。

另外有一種音樂型態,騷莎(Salsa),非常熱鬧,適合團體一起跳舞,是旅居美國的古巴人所創,因為音樂與舞蹈動感十足,流行於美國與中南美洲或其他地區,後來也回傳到古巴。

現在如果提到古巴,會讓人直覺聯想到的是:雪茄、大汽車與音樂。

只要提到巴西,就會讓人聯想到亞馬遜雨林、里約熱內盧的巨大耶穌基督雕像、足球與巴西狂歡節(或稱巴西嘉年華),伴隨著狂歡節的是節奏熱鬧的桑巴音樂與熱情豪放的舞者。

事實上,巴西有三種最有名的音樂型態,休露(Cholo)、桑巴(Samba)與芭莎諾瓦(Bossa Nova),休露的節奏快速愉悅,桑巴熱情奔放、巴莎諾瓦舒緩慵懶,後二者的節奏皆起源於前者,可以稱休露是桑巴的父親,是巴莎諾瓦的祖父。

休露起源於1900年代,節奏快速,基本節拍是四個二拍組成,如「切巴達、切巴咚、切巴達、切巴咚」,第一拍的重音在「巴」,與美國爵士樂的節奏,重音也在第一拍的後半,而造成搖擺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巴西樂手也將休露稱為巴西的爵士樂。

演奏休露的常見樂器為手風琴、豎笛、七弦吉他及巴西鈴鼓(Pandeiro),有時會加入小號、曼陀鈴、六弦吉他、小提琴及其他打擊樂器,巴西鈴鼓是演奏休露音樂的靈魂,有穩定節拍與引導其他樂手的作用。巴西鈴鼓的演奏者,左手持鈴鼓,右手利用手指與手掌下部快速的轉換敲擊鈴鼓而製造節奏,左手微微迎合右手相互敲擊,同時產生鼓聲與清脆的鈴聲。

桑巴音樂的節奏,從變化豐富的休露節奏,演變為比較分明的節拍,但仍然保留原來的快速,卻能創造出非常熱鬧的氣氛。

葡萄牙人統治巴西時,引進葡萄牙的嘉年華會,成為巴西狂歡節,固定在每年大齋節首日前一個星期五下午開始直到大齋節中午結束,當地居民、舞者、觀光客在桑巴舞曲中狂歡、歌唱、舞蹈、遊行、比賽,熱鬧無比。

1958,巴西作曲家Antonio Calos Jobim,以休露及桑巴的節奏為根基,再創作出巴莎諾瓦,其旋律的特色為節奏舒緩流暢,並特別在每一個音樂段落的最後一個音符突然往下降並拉長,狀似唐突,卻創造出慵懶、浪漫、性感的感覺,在巴西造成風潮。美國爵士樂手Stan Getz在1962接觸到巴莎諾瓦音樂後,開始錄製巴莎諾瓦唱片,並得到葛萊美獎,巴莎諾瓦音樂因而在美國興起,後來Getz又和Jobim一起合作錄製四張巴莎諾瓦唱片,從此巴莎諾瓦音樂不只在美國樂壇風起雲湧,並流傳全世界,大受歡迎。

由於巴莎諾瓦旋律的獨特性,美國爵士樂壇,就將它與古巴的音樂共同命名為拉丁爵士。

 

PS.

巴莎諾瓦音樂至今歷久不衰,在台灣許多咖啡廳、餐廳、書局常常喜歡播放當作背景音樂,在台灣許多樂迷甚至以為所謂爵士樂就是巴莎諾瓦。

由於巴莎諾瓦音樂的旋律獨樹一格,輕鬆、慵懶,音樂一播出,聽者會感覺好像置身在美麗沙灘旁棕梠樹下的躺椅上。所以只要歌手能錄製幾首動聽的巴莎諾瓦的歌曲,適時行銷,應該可以很容易成名。

在安第斯山第區(la zona andina)的國家有,委內瑞拉(Venezuela)、哥倫比亞(Colombia)、厄瓜多爾(Ecuador)、秘魯(Peru)、玻利維亞(Bolivia)與智利(Chile);位於這幾個國家中的安第斯山脈(Los Antes),孕育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資產。

早在西元前一千年,安第斯山脈中就有好幾千種文化,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西元1100年左右在庫斯科(Cuzco,位於祕魯)建立的印加文化,而印加人也成為印第安人(所謂的原住民indigenas)其中的一族。而其文化影響的範圍有現在的祕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阿根廷北邊以及智利的北部與中部第區,一直到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入侵。在當時所用的語言有runa simi也叫做古丘亞語(quechua,西班牙文),一直到現在這些第區還是常常使用這種語言,除了現在的官方語言西班牙文之外,也常用古丘亞語來寫作民謠歌曲。

印加的原始音樂是以群眾生活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原始音樂在公眾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多變不同的旋律、歌曲及樂器是從以男性為主的日常生活中送發出來,而重要的事件慶典就把音樂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樂器,是音樂彈奏的主要成素,而中南美洲的樂器,在受到西班牙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現在比較常使用的傳統樂器有:

Quena 蓋那笛

Anatas,pinkullo,siku,erque,moxeno 各種種類長短的竹笛

Zampona 排笛

Charango 恰朗哥

Pezunas (Chajchas) 羊趾甲

Cabeza 響葫蘆

Maraca 響鈴

Erquencho (阿根廷), wacjara (祕魯) 當第動物的角

Quijada de burro 驢下顎

Bombo 皮鼓

Mandolina 曼陀林琴

Cajon peruano 祕魯木箱

 

1. KULLAQUITA 女孩

2. POR ULTIMA VEZ 最後一次

3. LLORANDO SE FUE 哭著離去 (Lamada黏巴達此曲原來是憂傷的曲調,是玻利維亞人寫的,後來翻譯成西班牙文又轉成葡萄牙文而成為代表巴西的強烈節奏。)

4. EL CONDOR PASA 老鷹之歌 (原祕魯民謠,只有音樂,後來傳到美國填了英文詞才傳到世界各地)

5. HUMAHUAQUENO 烏瑪圭人 (再看我一眼原曲,玻利維亞)

6. ADIOS JUVENTUD 再見,少年時光 (祕魯)

7. SARIRI 流浪人

8. CUNUMICITA 聖克魯斯女孩 (玻利維亞)

9. HUAMBRA DE MI VIDA 我的愛人(厄瓜多爾)

10. LENO VERDE 綠木(音樂)

11. A LA PAZ 到拉帕茲城去

12. SOMOS QUIRQUINCHOS 我們是犰狳

 

犰狳(Quirquinchos中南美洲的特有動物):最早期的Charango是用已死的犰狳的殼做成的,但後來被大量獵殺,現在已改用木頭來製造Charango。

(寫作者:謝靜芳)